Ultra HD glassy photo print
30 x 45 in
76.2 x 115 cm
中国化的城市发展在复杂的工业体系下时常变得琢磨不透,就像是二氧化碳,烟雾,树木,工业垃圾,城市居民,雨水,阳光,钢筋混泥土,尾气,灰尘......这些加速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混合景观无处不在,而此类的现象在很多年之前是无法想象的。然而现在却是无法控制的,无论是从数量还是速度上,这让我开始联想组成我们所居住城市的雏形。
在一个罕见的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和居住在城市里其他的居民一样,离开室内享受这个短暂的美好时光。站在路边无聊的等待公共汽车的到来,干燥的阳光透过建筑物玻璃折射到路边的树木上,树木通过阳光形成了阴影,树影打在我的身上以及周围的地面上。北京的秋天很干燥,我敏感的皮肤能触碰到气流透过衣服后气压的改变。
It’s wind。
树叶开始随风摇晃,我低下头漫不经心的观察着这些树影的变化。眼前的景象看起来像一种流动的不明物质在穿过我的身体并不断变化,类似人体细胞在不断分裂和死去的循环过程。这些不稳定的,由风偶然形成的光点懒散的散落在人造水泥地面上,这种随处可见的偶然现象难道不就是自然与人造景观之间巧合的对话?自然总是在给予人类无限的启发,就算在无处不在的人工痕迹下的城市结构里,植物都知道见缝插针,悄然声息地纳入到这个快速膨胀的工业世界。
这次的遭遇让我开始思考,并摸索城市化进程中“软”和“硬”之间关联的程度,这种关联是一种在平缓的引导里不断探索城市里的柔软和坚硬的过程。我想将大量的工业材料平面化处理,忽略这些材料的固有特性,并模拟室外表面的光影,将这些材料带入室内进行类比的静物拍摄。
当我将这些工业物体重新组合,它们再一次以新的面貌出现。这种方式缩小了物体本身的意义。通过混合自然光和人造光的布景,模糊了这些照片本身所处的语境,这些图像被替换了新的视觉含义。
作为拍摄主体的物件们,构成工业产品的材料其实都源于自然本身,只是经过人为的流水线方式逐渐瓦解,通过漫长的生产线,不断的复制后获得了新的属性,最终导致了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完美形态。
这次摄影的研究放在了表现材质细节的各个方面。当这些零散的碎片被再次视作主体物重返大众视野时,不禁让人类联想到人类构架城市文明之初的终极幻想。